close

  近日,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分別在學校網站發佈了2013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全國大學生就業公共服務立體化平臺對各高校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進行了鏈接發佈。這是教育部首次組織編製和發佈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
  針對部屬高校發佈的就業質量報告,21世紀教育研究院對照去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出的《關於編製發佈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的通知》的要求,對報告內容完備性、信息公開化及公信力進行了測評。測評結果並不樂觀,此次部屬高校發佈的就業質量報告,綜合平均得分為56.8分。
  根據教育部的通知要求,高職院校應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本校首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編製工作,這對於高職院校來說,貌似還有很長時間,不必著急,但是,從75所部屬高校編製出的水平欠佳就業質量報告看,高職院校應該對此引起高度重視。在筆者看來,以就業為辦學導向的高職院校,就業質量報告的重要性其實要高於其他院校。
  高職院校在編製就業質量報告中,至少要從部屬院校的首次就業質量報告中,吸取以下教訓——
  首先,必須避免低級的疏漏,這需要教育部門和高職院校一起努力,明確基本的編製規則。編製高校就業質量報告,除供高考辦學參考外,還有一個重要意圖是,供受教育者選擇高校,以及社會機構選擇與學校合作所用。因此,就業質量報告編製不能各說各話,在數據統計口徑、統計時間節點上必須保持一致,這就如GDP的統計,不能各國、各地區不同,否則,就失去比較的價值。
  這次部屬高校編製的就業質量報告,就在數據統計口徑和統計時間上存在不一致的問題。這一問題,是高職院校在編製就業質量報告時必須要避免的,為此需要教育部門明確編製的基本規範,統一統計辦法和統計時間。
  其次,必須在發佈基本就業情況基礎上,重視就業相關分析。此次部屬高校編製的就業質量報告,在“就業基本情況”一項上完備性高,達100%;而得分率最低的為“相關分析”一項,報告中提到用人單位評價的僅36所高校(占部屬高校的48%),提到公眾關心的月收入、就業現狀滿意度(簽約滿意度)、專業相關度(專業對口)或離職率(違約率)等任一關於就業質量指標的僅48所高校(占部屬高校的64%)。此外,高校年報在就業對專業設置(得分率48.0%)和招生(62.7%)的影響,以及就業趨勢研判(64.0%)等內容上較為欠缺。
  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高校並沒有做進一步的跟蹤、調查工作,比如用人單位的評價,這需要跟蹤、調查,學生對就業現狀的滿意度、工作之後的變動情況等,這需要學校把就業工作延伸到學生畢業之後。做好以上這些工作,需要長期的積累,部屬院校拿不出這些數據,很可能這之前根本就沒有跟蹤調查用人單位、畢業生的工作,也從來沒有結合就業情況,分析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專業設置等問題。高職院校在兩年之後,發佈首次就業質量報告時,要拿出這方面的數據,交出一份像樣的答卷,必須從現在開始就著手準備。
  如果準備不足,很可能到時不但沒有上述報告內容,還有可能連報告也難產,這次只有60%的部屬高校於《通知》要求的2月底前進行了公佈。
  第三,要把學校自主編製與第三方獨立調查結合起來。筆者一直認為,高校的就業質量報告要有較高質量,應該由獨立的第三方機構編製,而在目前,要盡可能提高質量,高校應該採用第三方數據,教育部在通知中也提到,“有條件的地方可委托第三方評價”,但這次部屬高校僅有11所高校使用了第三方數據,大部分高校未註明、介紹數據來源,甚至有高校在年報中引用未經查證、來自網絡博客上自稱來自專業第三方薪資排行榜的數據。這需要高職院校在編製就業質量報告時引以為戒。
  編製就業質量報告,對於以就業為辦學導向的職業院校來說,有很重要的價值,各校應把這當做一項大事來抓,而不是以應付上級部門的態度對待。真正對辦學質量、學生就業前景負責的辦學者,是會主動調查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反饋、跟蹤畢業生的職業發展,並根據社會需求調整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的。  (原標題:編製就業質量報告,高職應吸取部屬高校教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x99yxtqv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